第202章 以退为进的提案(1 / 2)
被收回京营兵权的韦小葆,并未如某些人预料的那般消沉或流露出丝毫不满。
他安然接受了那丰厚的物质赏赐,甚至兴致勃勃地带着苏荃、双儿等人去西山脚下的“漱玉园”
别业游玩了一圈,对外俨然一副功成名就、准备安心享乐的富贵闲人模样。
然而,在他那平静无波的外表下,大脑却在飞运转,规划着下一步的落子。
他知道,康熙的猜忌如同悬顶之剑,单纯的退让和示弱并非长久之计。
他需要一个新的、既能展现价值、又能让皇帝放心、甚至依赖他的平台。
这个平台,不能直接触碰敏感的军政大权,却又必须足够重要,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国计民生,积蓄真正的力量。
几日后的常朝,轮到韦小葆递牌子请见。
他没有选择在人多眼杂的大朝会上提出,而是在被引入南书房,与康熙单独奏对时,才郑重地呈上了一份他精心撰写的奏折。
“皇上,”
韦小葆语气恳切,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沉稳,“臣近日卸去京营差事,闭门谢客,反复思量皇上昔日‘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’之训,以及皇上关切民生、励精图治之圣意。
臣以为,治国之道,武功文治,不可偏废。
如今四海虽初定,然百姓生计仍艰,水旱蝗灾频仍,工巧之术滞后于泰西,此皆关乎国本。”
他先定下基调,将话题引向康熙同样关心的“民生”
与“国本”
,而非敏感的军政。
康熙接过奏折,并未立刻打开,而是看着韦小葆,目光中带着审视:“哦?爱卿有何高见?”
“臣不敢妄言高见。”
韦小葆微微躬身,“只是臣于格物杂学一道,略有心得。
前番献上之火器,亦是格物之理应用于军工之效。
臣思忖,此等实学,若能系统整理,专设一衙署,集天下能工巧匠、精通算学地理之才,专注于研究、改进、推广那些能直接利国利民之‘技术’,譬如提升农桑产量之法、治理江河水利之策、改良织造冶炼之工、乃至研习防治瘟疫之医方……假以时日,必能开源节流,厚植国力,使百姓富足,国库充盈,此乃真正的强基固本之策!”
他刻意使用了“技术”
、“衙署”
、“系统”
、“推广”
等词汇,勾勒出一个不同于传统六部的新机构雏形。
康熙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兴趣。
他即位以来,一直致力于恢复生产,安定民生,深知这些都是帝国稳定的基石。
韦小葆提出的方向,确实切中了他关心的问题。
他缓缓打开奏折,仔细看了起来。
奏折写得条理清晰,文采斐然却又言之有物。
韦小葆在奏折中,先大力歌颂了康熙的文治武功,然后笔锋一转,指出当前在农业、水利、工矿等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,以及泰西诸国在“实学”
上的进展所带来的潜在挑战。
接着,他正式提出了成立“大清技术总局”
的构想。
他详细阐述了技术总局的定位:一个直属皇帝、专注于“实学”
研究与应用的专门机构,不与六部争权,只为六部及地方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。
其职责包括:搜集、验证、改良各地先进农法工技;研究江河治理,提出根治水患方案;改进军械、织机、矿冶等国之所需的工艺;编撰利民实用的技术书籍,择选推广;乃至为朝廷培养、储备精通实学的人才。
奏折中还初步规划了总局下设的各分署方向,如农学、水利、工学、医药、矿冶等,并建议由皇帝亲自命名并委派重臣(自然隐指他自己)总领其事,以示重视。
通篇奏折,韦小葆将自己定位为一个“技术专家”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