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韦氏工业的雏形(1 / 2)

加入书签

与陈近南那场未能达成共识、却播下怀疑种子的深夜对谈后,韦小葆并未过多沉溺于理念之争的余波中。

他深知,再精妙的理念也需要现实的载体,再宏大的蓝图也需要坚实的根基。

在朝廷层面推广“格物”

之学,惠及的是整个国家,但进程缓慢,且受制于官僚体系的效率与保守势力的阻力。

他需要一块更自主、更灵活、能完全贯彻他科学管理思维的“试验田”

,来积累财富,验证理论,并构建属于他自己的、不受制于人的力量基础。

于是,在“韦爵爷”

光鲜亮丽的身份之下,一场悄无声息的产业布局,如同地下奔涌的暗流,开始悄然汇聚。

他利用康熙赏赐的巨额金银、以及多年来的积蓄和部分不便明说的“灰色收入”

,启动了“韦氏工业”

的雏形。

他的产业布局,严格遵循着“需求导向”

与“技术驱动”

的原则,并深深烙上了他“标准化”

、“流程化”

、“数据化”

的管理印记。

其一,基础材料与能源。

韦小葆深知,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,优质的材料和高效的能源都是基石。

他通过隐秘的渠道,在京郊及直隶地区,投资控股了几处质量上乘的煤矿和一处小型铁矿。

他并非简单开采,而是引入了初步的矿井支撑、通风排水设计(基于力学和流体原理),提升了安全性与效率。

更重要的是,他聘请(或者说“收编”

)了一批原本在工部“格物推广司”

接触过新式高炉图纸的工匠,在远离官府的偏僻之地,建立了一座小型“实验性高炉”

这座高炉采用了改进的耐火砖和鼓风系统,旨在试验冶炼更高品质的生铁乃至初级钢材,为未来的精密器械制造打下基础。

其二,建材与加工。

水泥的巨大潜力已然显现,但官营工场产量有限,且优先供应河工、官道。

韦小葆看准了京城及周边地区富豪显贵对坚固、防火建筑的需求,在通州运河码头附近,秘密建立了一座私人水泥工场。

他改进了研磨工艺,使用水力驱动石磨,提升了粉磨细度和效率。

同时,他投资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大型砖窑,引入了标准的砖模和控温更精确的环形窑,生产出的青砖大小统一、质地坚硬,远胜市面普通产品。

他还设立了一个小型木材加工场,尝试使用简易的水力锯床和标准化的榫卯构件,用于高档家具和建筑内饰。

其三,纺织与日用。

这是与民生最相关的领域,也是资金回流最快的行业。

韦小葆没有选择与传统织户在低端市场竞争,而是瞄准了高端市场。

他在江南丝绸产地,通过代理人投资了一家丝绸工坊,不仅要求丝线品质,更引入了初步的“标准化”

概念,对织机的关键部件进行统一规制,试图稳定绸缎的幅宽和密度。

同时,他在京城开设了一家名为“巧工坊”

的店铺,表面售卖新奇玩意儿(如改良的座钟、玻璃器皿、精致地图),实则是一个技术展示和高端定制窗口,也负责销售他旗下工场生产的优质建材和特色家具。

其四,物流与信息。

韦小葆深知流通的重要性。

他利用自己与漕运衙门、各地关卡的良好关系(部分源于昔日军功和如今爵位),参股了几支信誉良好的南北商队和运河船帮。

这些商队不仅为他旗下的工场运输原料、销售产品,更肩负着收集各地物价、物产、乃至零星情报的任务。

他甚至还尝试建立了一条连接京城、山西、江南的快信使线路,用于传递加密的商业信息,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