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爆破点的精密计算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冰河葬敌”

的计划如同一块投入静水的巨石,在肃州大营高层激荡起层层波澜,旋即又归于一种高度保密下的紧张有序。

韦小葆深知,此计成败,十之八九系于对冰层结构的精确破坏。

这绝非蛮力可以达成,需要的是对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的精妙运用,是在宏观自然之力中寻找那微妙的、一击致命的杠杆支点。

中军大帐临时辟出了一间静室,这里成了整个计划最核心的“计算中枢”

厚重的帘幕隔绝了外界的喧嚣,唯有炭火盆偶尔出的噼啪声,以及韦小葆与几位精选出来的、数学基础最好的参军、文书翻阅纸张和低声讨论的声响。

巨大的案几上,铺满了冰河勘测的原始数据记录、手绘的河道剖面图、以及韦小葆亲自绘制的各种力学分析草图。

空气中弥漫着墨汁与紧张思考的气息。

韦小葆站在案前,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指挥棒,目光锐利如鹰隼,在一张放大的“野狼峡下游目标区域冰层结构图”

上来回巡梭。

图上不仅标注了各点的厚度、强度,还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勒出了推测的水下暗流方向、冰层内部可能存在的裂缝或气泡带。

“冰层,并非均匀的固体,”

韦小葆开口,声音在静室中显得格外清晰,“它更像一个复杂的复合材料结构。

其破坏,并非简单的碎裂,而是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缝萌生、扩展,最终引整体失稳的过程。”

他手中的指挥棒点向图纸上几个用朱笔特别圈出的区域。

“看这里,根据测量数据和水流推测,此处冰层下方可能存在一股较强的暗流,导致该区域冰层生长不均,内部存在微裂隙,是其天然弱点。”

“再看这里,河道在此处有一个微小的转弯,冰层在冻结过程中,两岸对冰体的约束力在此形成复杂的应力分布,类似于梁结构中的‘固定端’与‘铰支座’的结合,某些点位会成为弯矩和剪力的集中区。”

“还有这里,”

指挥棒移向一片颜色略深的区域,“冰层厚度虽不是最薄,但其晶体结构可能因杂质或温度梯度而更显脆性,抗拉强度较低。”

参军和文书们努力跟上韦小葆的思路,虽然对那些“应力”

、“弯矩”

、“剪力”

、“抗拉强度”

等词汇感到陌生,但结合图纸上清晰的标记和韦小葆深入浅出的比喻(如将冰层比作蛋壳、桥梁),他们逐渐理解了寻找这些“关键节点”

的重要性。

“我们的目标,”

韦小葆总结道,“并非炸碎整片冰面——那需要天文数字的火药,且难以控制。

我们的目标,是在这些关键的‘节点’上,施加一个精确的、局部的、足以引连锁反应的破坏力。”

他随即开始了更深入的计算。

他利用简化的力学模型,将目标冰面区域视为一个受复杂边界条件约束的薄板结构。

结合冰层的弹性模量(通过承重测试数据反推估算)、抗拉强度(根据冰晶结构和温度估算)、以及葛尔丹大军渡河时可能产生的动态载荷(将人马重量、行军度、队形密度转化为分布压力和时间函数),进行受力分析。

这需要大量的运算。

没有计算机,全靠算盘、纸笔和韦小葆越时代的数学思维。

他引入了微积分的思想进行近似计算,评估在不同位置爆破时,爆炸冲击波和气体膨胀压力在冰层中传播、反射、叠加的效果,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力场变化。

“在这里引爆,”

他在图纸上的一个点画了一个圈,“爆炸产生的压缩波会在冰层中传播,遇到下方的水面或对岸约束时,会反射形成拉伸波。

而冰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