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冰河危机的物理评估(1 / 2)

加入书签

侦察兵带回的预警,如同在韦小葆心中敲响的警钟,但并未引起恐慌。

相反,一种近乎冷酷的探究欲望在他眼中燃起。

葛尔丹选择冰河作为突破口,这本就在他的多种预案推演之中,如今得到证实,反而让模糊的威胁变得清晰可量化。

他深知,应对此类风险,不能凭经验臆测,更不能存侥幸心理,必须建立在精确的数据与严密的物理逻辑之上。

在一个天色灰蒙、朔风卷着细雪的清晨,韦小葆仅带着张玉麟、数名亲卫以及工坊中两位最心灵手巧、对“格物”

颇有兴趣的工匠,悄然离开了肃州大营,直奔那条已成为焦点所在的冰河。

他没有兴师动众,此行目的非为作战,而是为了一场关乎胜负的“田野调查”

越靠近冰河,空气愈凛冽刺骨。

广袤的戈壁被一层不算厚的积雪覆盖,唯有那条冰河,如同一条巨大的、失去生命的银色巨蟒,僵卧在苍茫天地之间,在阴霾天空下反射着幽冷的光。

河面宽阔处足有百余丈,狭窄湍急之处亦有数十丈,两岸是冻得硬邦邦的泥土和枯萎的芦苇丛。

“大帅,此地危险,若遇敌军巡骑……”

张玉麟警惕地环顾四周,手一直按在刀柄上。

“无妨,侦察连已清理过周边,且有哨位警戒。”

韦小葆语气平静,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眼前的冰河所吸引。

他走到岸边,蹲下身,仔细观察着冰层的形态。

冰面并非想象中那般平滑如镜,而是布满了风力吹拂形成的波纹和一些冻结的气泡。

靠近岸边的地方,冰层与冻土死死咬合,显得异常坚固。

“取工具来。”

韦小葆下令。

两名工匠立刻从马背上卸下几个特制的箱子。

里面并非刀剑,而是各种令人费解的器具:有头部尖锐、带刻度的长铁钎;有沉重的铁锤;有绞盘、绳索和标准的砝码;甚至还有韦小葆亲手设计的、利用类似曹冲称象原理制作的简易“冰层承重测试仪”

测量工作立刻有条不紊地展开。

第一步,冰层厚度测量。

韦小葆亲自选定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测量点:河道中央、靠近两岸的浅水区、以及几处看似冰层颜色略有差异(可能对应水下暗流或泉眼)的区域。

工匠们用铁钎在冰面上钻出小孔,然后用带刻度的探杆深入,读取冰层的确切厚度。

“报!

河心点,冰厚一尺二寸(约4o厘米)!”

“报!

近岸点,冰厚一尺五寸(约5o厘米)!”

“报!

疑似暗流区,冰厚仅八寸(约26厘米)!”

数据被迅记录在特制的表格上。

韦小葆看着这些数字,眉头微蹙。

大部分区域的冰层厚度,看似足以承载单人甚至马匹,但对于成千上万军队、尤其是重甲骑兵和辎重的密集通过,则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
第二步,冰层强度与均匀性测试。

这并非简单的敲打。

韦小葆指挥工匠,在几个关键测量点,使用重锤以标准力度敲击冰面,仔细倾听声音的沉闷与清脆,观察裂纹的延伸情况,判断冰层的“韧性”

与“脆性”

同时,利用那套简易的承重测试仪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于不同区域逐步增加标准砝码,记录冰层开始出现明显变形或裂纹时的临界重量。

“河心冰层,结构致密,承重尚可,但敲击声偏脆。”

“近岸冰层,与冻土结合,异常坚固。”

“暗流区冰层,结构松散,承重能力仅为河心区域六成!”

第三步,环境因素考量。

韦小葆不仅测量冰层本身,还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