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水泥的诞生(1 / 2)

加入书签

棱堡的设计图纸和技术参数确定后,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了韦小葆和整个工程技术组面前——建筑材料。

西北边陲,木材稀缺,石料开采和运输耗时费力,传统的夯土墙体在防御力和建造度上都无法满足棱堡体系的需求,更无法实现韦小葆所要求的墙体精确倾角和复杂棱角结构。

营中储存的少量石灰和糯米汁(用于传统砌筑粘合)对于如此庞大的工程来说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

“大帅,”

老匠头赵德胜愁眉苦脸地汇报,“按图纸要求,这三座棱堡所需砖石、灰浆数量巨大,若按常法,仅备料便需数月,恐怕……恐怕葛尔丹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啊!”

几位将领得知此事,刚刚被棱堡设计激起的一点信心又开始动摇。

张玉麟更是直言: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大帅,没有足够的料,这城……怕是筑不起来。”

韦小葆却并未慌张。

材料问题,早在他的预料之中,甚至可以说,是他刻意推动、等待的一个“技术突破点”

“谁说我们一定要用砖石和传统灰浆?”

韦小葆目光扫过众人,眼中闪烁着挑战权威的光芒,“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创造一种新的、更强大、更快捷的筑城材料!”

他再次召集了工程技术组,这次,还特意叫上了几位对烧窑、采矿有所了解的本地老工匠。

“我们需要一种材料,”

韦小葆在沙地上用树枝画着,“它要能粉末状运输,加水搅拌后能变成泥浆,易于塑形,能干固后坚硬如石,并且能与沙土、碎石牢牢结合,形成整体。

我们叫它……‘水泥’。”

“水泥?”

众人面面相觑,这名字闻所未闻。

“没错,”

韦小葆开始阐述原理,“其关键在于高温煅烧。

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石灰石,还有富含硅和铝的黏土。

将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,研磨成粉,放入窑中高温煅烧,使其生化学变化,生成新的物质。

冷却后再研磨成更细的粉末,便是‘水泥熟料’。

使用时,只需与沙、碎石、水混合,便可形成坚固的‘混凝土’。”

这番理论对于当时的工匠来说,不啻于天方夜谭。

石头和土,烧一烧,磨成粉,就能变成比石头还硬的东西?

赵德胜迟疑道:“大帅,这……这能成吗?烧石灰我等知晓,可这加入黏土……闻所未闻啊。”

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”

韦小葆引用了一句他那个时代的名言,“我们不争论,直接动手试!”

在他的亲自指挥下,一场跨越时代材料学的实验在肃州大营外一片空地上展开了。

先是对周边资源的勘探。

得益于参谋部前期的地理测绘,他们很快在附近山中找到了品质不错的石灰石矿脉,以及几种不同性质的黏土。

韦小葆凭借记忆中的知识,指导工匠们如何通过简单的酸碱测试(用醋和草木灰水)初步判断黏土的成分。

接着,他们搭建起数座改良过的、能够达到更高温度的坚窑。

按照韦小葆设定的不同配比(石灰石与黏土从7:3到4:6不等),将破碎后的原料混合,送入窑中煅烧。

失败是意料之中的。

第一批出炉的“熟料”

要么烧结成巨大坚硬的块状,无法研磨;要么过于松散,毫无强度;还有的因为温度控制不当,直接烧成了琉璃状的疙瘩。

营中开始出现风言风语,认为韦小葆是在“瞎胡闹”

,浪费人力物力。

张玉麟等人更是多次委婉劝谏,希望大帅回归“正途”

韦小葆却毫不动摇。

他亲自守在窑口,记录每次煅烧的温度(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