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敌我力量对比分析(1 / 2)
技术参谋部的院落成了肃州大营最忙碌也最安静的地方。
与外面操练的喊杀声、车马喧嚣声不同,这里只有算盘珠子的噼啪声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,以及偶尔低声讨论的嗡嗡声。
空气中弥漫着墨汁、旧纸张和一丝新木料的气息。
韦小葆拒绝了所有将领立刻出兵侦察或寻求小规模接触的建议。
他的第一道正式军令,是要求参谋部在最短时间内,完成对葛尔丹力量的全面、量化分析。
“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。”
韦小葆站在临时用木板拼凑成的大型绘图桌前,对围拢过来的各组负责人说道,“我们要的,不是模糊的‘势大’,而是精确到每个千人队可能的位置,每条补给线路的承载量,甚至他们战马的平均膘情。
我们要把葛尔丹,从一头恐怖的巨兽,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测量、可以计算、可以针对的零部件。”
这道命令让初来乍到的参谋们既感压力,又隐隐兴奋。
他们从未想过,军国大事竟可以如此……“格物”
。
情报分析组率先行动。
算学博士周铭带领组员,将过去三年所有关于葛尔丹的边关奏报、商人传闻、俘虏口供、甚至互市记录,全部搜集起来。
他们不再满足于“骑兵数万”
、“粮草充足”
这类模糊描述,而是试图从中提取具体数字。
“看这里,”
周铭指着一份半年前的奏报,“‘葛尔丹于乌兰布通集结,旌旗遮天,帐篷连绵二十里’。
根据常规帐篷间距和营地布局,我们可以反推其大致兵力。”
“还有这份商队记录,‘见驼队运粮,尾不相见,绵延半日路程’。
根据驼队行进度和常见载重,可估算这批粮草的大致数量。”
他们甚至通过分析不同季节葛尔丹部队的活动范围、与各部落的互动频率,来推断其兵力投放重点和联盟稳固程度。
工程技术组的匠头们则带着测绘人员,根据现有地图和新的侦察信息(韦小葆派出了少量精锐夜不收,但任务重点是测绘地形而非接敌),开始精确标注山川、河流、水源、隘口。
他们重点分析葛尔丹可能的进军路线和补给线路。
“大帅请看,”
老匠头赵德胜指着一条蜿蜒的河谷,“此乃葛尔丹南下必经之路之一。
河谷狭窄,两侧高地若能构筑工事,便可控其咽喉。
且根据水源和草场分布,其大军每日行进距离,在此路段应有上限。”
后勤统筹组的压力最大。
户部主事孙文远带着手下,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旧账册里。
他们不仅要理清目前大营的粮草、军械库存,还要根据分析组提供的葛尔丹兵力数据,模拟推算其维持大军所需的消耗,并找出其补给线最脆弱的节点。
“假设葛尔丹有战兵五万,辅兵及随行人员倍之,人马合计逾十五万。”
孙文远在纸上飞快计算,“人日食米一斤半,马日食草十斤、料三斤……其每日仅粮草消耗便是一个天文数字!
其补给线漫长,主要依赖驼队,从科布多至此,路途遥远,损耗至少三成!
若能断其粮道十日,其军必乱!”
韦小葆穿梭于各组之间,听取汇报,提出问题,引导方向。
“周博士,葛尔丹各部族的出兵比例和战斗力差异,能否从他们获得的战利品分配和出现频次中分析出来?”
“赵匠头,标注出所有适合伏击辎重队的地点,按实施难度和效果排序。”
“孙主事,计算一下,如果我们在这些节点进行骚扰,需要多少兵力,能达到何种程度的迟滞效果?”
大量的数据被汇集、清洗、交叉验证,然后通过表格、图表(韦小葆引入了简单的柱状图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