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成功的代价(1 / 2)

加入书签

台湾郑氏集团愿意和谈的消息,如同插上了翅膀,迅传遍朝野,最终演变成“韦爵爷不费一兵一卒,仅凭商贾往来与仁义感召,便令孤悬海外之台湾俯称臣”

的传奇版本。

尽管正式的归附仪式尚在筹备,条约细节仍在拉锯,但在天下人眼中,这已是板上钉钉的旷世奇功。

韦小葆的声望,在这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,甚至隐隐散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光芒。

茶馆酒肆,街头巷尾,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再是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,而是韦爵爷那些神乎其神的“格物致知”

之术。

是他改良了农具,让粮食增产;是他设计了新船,令海疆安宁;是他巧施妙计,化解边疆兵戈;如今,更是他谈笑间,即将收服前朝遗孤盘踞数十年的台湾。

说书人将他的事迹编成段子,唾沫横飞地讲述“韦公爷智擒鳌拜”

、“科爵爷妙算平葛尔丹”

、“韦相公仁德收台湾”

,情节跌宕起伏,远比正史演义更吸引人。

“知道吗?韦爵爷那是文曲星下凡,专程来辅佐圣主,平定天下的!”

“什么文曲星,我看是通天晓地的活神仙!

你瞧那技术总局出的东西,哪一样不是巧夺天工?”

“听说韦爵爷在府中开坛讲学,连夫人们都能夜观星象,日算经纬呢!”

“啧啧,有此能臣,实乃我大清之福啊!”

“福?嘿嘿,功高震主,未必是福啊……”

偶尔有清醒者低语,立刻便被淹没在一片对韦小葆的颂扬声中。

这股民间涌动的、近乎狂热的崇拜浪潮,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紫禁城那高高的宫墙。

奏章里,虽然依旧是程式化的歌功颂德,但提及韦小葆功劳的篇幅越来越长,语气也越来越夸张。

甚至有一些年轻的御史,在奏疏中直言“韦公之才,旷古烁今,当为宰辅之”

,全然忘了朝廷还有索额图、明珠等一众老臣。

这一日,韦小葆奉召入宫,汇报台湾谈判的最新进展。

他走在熟悉的宫道上,敏锐地察觉到周围太监、侍卫看他的眼神,除了往日的恭敬,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探究与敬畏,甚至……一丝恐惧。

他们行礼的幅度更深,避让的距离更远,仿佛靠近他都会沾染上某种不可控的力量。

乾清宫内,康熙端坐在龙椅上,面容平静,甚至带着一丝嘉许的笑意,耐心听着韦小葆条理清晰地汇报谈判中的难点与对策。

韦小葆依旧保持着臣子的本分,语气恭谨,逻辑清晰。

“……故此,臣以为,对郑克塽及其部属的安置,宜采用‘分而化之,给予出路’之策。

核心将领可授予虚衔,厚给俸禄,迁居内地;其麾下兵丁,愿归农者给予田亩,愿继续效力者打散编入绿营。

如此,可消弭其抱团作乱之隐患,亦显我皇仁德。”

康熙微微颔:“爱卿思虑周详,此策甚善。

台湾若能平稳归附,你当居功。”

他的声音温和,听不出丝毫异样。

“臣不敢居功,全赖皇上信任,将士用命,方有今日之局。”

韦小葆躬身逊谢,态度无可挑剔。

然而,就在韦小葆汇报完毕,准备告退之时,康熙仿佛不经意间提起:“小葆啊,近日民间对你可是推崇备至。

朕听闻,市井之间有童谣传唱,‘韦公出,四海平’,可有此事?”

韦小葆心中微微一凛,知道该来的终究会来。

他面色不变,从容答道:“皇上明鉴,此皆无知小民以讹传讹,夸大其词。

臣所为之些许小事,无非是秉承皇上励精图治、富国强兵之圣意,借助些许格物小道,略尽绵薄之力而已。

天下安定,四海升平,皆是皇上运筹帷幄、圣德感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