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5章 织娘的第一个微笑(1 / 2)
苏晚的设计本摊在膝头,阿秀的指尖在“衔枝纹”
的圆钩处反复摩挲,粉笔灰在纸页上晕出淡淡的白痕。
李师傅蹲在旁边调试综片,枣木梭子在掌心转得飞快,却始终没说一句话。
“要不……还是按老样子织?”
阿秀的声音细若蚊蚋,右手的梭子差点从颤抖的指间滑落。
她织了十年蜀锦,指尖的茧子比李师傅的还厚,可面对设计本上那个卫衣的图案,竟像第一次握梭子的小姑娘。
苏晚把一杯热豆浆放在织机旁的木凳上,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滴落在青石板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
“你看这里,”
她指着卫衣抽绳处的纹样,“用‘转经法’织金线的时候,每绕三圈松半分力,就会有你晒架上那些蜀锦没有的软度。”
阿秀的睫毛颤了颤。
她忽然抓起一把孔雀蓝的丝线,往经线上一搭——丝线穿过经线的角度,竟与苏晚设计本上标注的3o度斜角分毫不差。
李师傅的目光在那根丝线上顿了顿,手里的综片“咔嗒”
一声归了位。
“试试。”
老人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,却把那支刻着“砚”
字的竹梭放在了阿秀手边。
阿秀深吸一口气,将竹梭攥在掌心。
梭子上的包浆蹭过她的指尖,像有股温热的力顺着手臂爬上来。
她脚踩踏板,腰轻轻一拧,竹梭带着金线穿过经线,动作生涩却认真,像在缝合两块不同质地的布料。
“不对。”
李师傅突然开口,拐杖往织机腿上一敲,“转经不是拧腰,是让气顺着脊椎走,跟你奶奶当年教的‘坐禅织’一个道理。”
阿秀的脸瞬间涨红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
她放下梭子,手指绞着围裙角:“我奶奶说,女人家力气小,学不会‘转经法’……”
“陆姑娘当年比你还瘦。”
李师傅的目光飘向窗外的瀑布,“她织到第七天,瀑布的水声都能听出转经的节奏。”
苏晚忽然想起陆老夫人笔记里的话:“织锦如参禅,需听万物之声。”
她拿起手机,播放了一段外滩夜景的录音——车流声、船鸣声、霓虹灯管的嗡鸣,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韵律。
“你听,”
苏晚把手机放在织机上,“这声音跟瀑布的水纹,是不是能合上?”
阿秀的眼睛倏地亮了。
她侧耳听着,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踩动踏板,竹梭再次穿过经线时,金线在阳光下划出的弧线,竟真的有了几分车流的动感。
“成了!”
张姐忍不住低呼。
那道金线弯出的弧度,正好是苏晚设计稿上标注的第七道弯,比寻常织法多了三分流动的灵气。
阿秀的指尖在那道金线上轻轻一碰,像怕碰碎什么珍贵的东西。
她忽然抬头,撞见苏晚鼓励的目光,脸颊泛起两朵红晕,嘴角竟悄悄向上弯了弯——那是个极浅的微笑,像初春冰面裂开的第一丝缝。
小陈的相机“咔嚓”
一声定格了这瞬间。
镜头里,年轻织娘的麻花辫、老织机的楠木纹理、设计本上的现代线条,在晨光里融成一幅温柔的画。
“再织三梭试试。”
李师傅的声音软了些,他从木箱里拿出个锡制小盒,里面装着极细的银线,“掺两根这个,会有你要的‘会呼吸的光’。”
阿秀接过银线时,指尖与老人粗糙的指腹碰了一下,像电流窜过。
她忽然想起小时候,奶奶也是这样教她辨认丝线的粗细,只是那时奶奶总说:“老祖宗的样子,改不得。”
可此刻,当银线与金线在她指间交织,织出的纹样既有“衔枝纹”
的古意,又有苏晚设计的现代张力,阿秀忽然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