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7章 王莽再起(3 / 4)
>
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浪瞬间席卷了大殿,声震屋瓦,象征着对皇权至高无上的臣服。然而,在这片震耳欲聋的声浪中,九岁的平帝刘衎坐在宽大空旷的龙椅上,小小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无助。他下意识地侧过头,寻求般地望向身旁那道高大的影子——王莽如同一座沉默的山岳,稳稳地矗立在他和新皇权威之间。阳光透过高窗照射进来,将王莽的影子拉得极长,浓重地投射在龙椅和小皇帝的身上,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藩篱,无声地将稚嫩的皇权与真实的朝堂隔绝开来。那份量十足的玉玺安稳地躺在案上,闪烁着冰冷威严的光芒,而托起这光芒的,却早已不是龙椅上那个孩子的双手。
警示: 幼主登基,权臣辅政,看似如履薄冰的平衡。然当扶持的手悄然化作操控的绳索,再尊贵的龙椅也不过是华美的囚笼。真正的力量,从不由虚位赋予。
3.素衣沽名:祥瑞与米粥编织的罗网
元始元年(公元1年)的春天来得格外迟。本该春暖花开的长安城,却被一场罕见的“倒春寒”笼罩。凄风冷雨夹杂着零星的雪花(史载异常气象),持续了半月之久,关中大地粟麦冻死无数,粮价飞涨。衣衫褴褛的饥民拖家带口,如同绝望的潮水般涌入长安城四门,哀嚎声、孩童的啼哭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。
此时,长安城最宽阔的朱雀大街上,景象却迥然不同。数十口巨大的铁锅架在临时搭建的棚子下,锅下柴火熊熊,锅内翻滚着浓稠的黄粱米粥,热气蒸腾,散发出诱人的粮食香气,驱散着周遭的寒意。粥棚前,灾民排起了数条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,人人脸上刻着饥饿的痕迹,眼中却燃着一丝求生的微弱火光。
在粥棚的中心位置,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。正是当朝大司马王莽。他没有穿戴平日里上朝时那身华丽的玄色朝服和貂蝉冠冕,而是换上了一身粗糙的灰白色麻布短褐,腰间束着一条普通的麻绳,脚蹬沾满泥泞的草鞋。寒风卷着雪粒吹来,掀动他单薄的麻衣衣角,勾勒出他略显清瘦的身形。他亲自站在一口大锅旁,卷着袖子,露出结实的小臂,正用一个长柄木勺,小心翼翼地舀起满满一勺滚烫浓稠的米粥,稳稳地倒入一个老妪颤抖着捧过来的破陶碗中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那老妪枯槁如柴,眼窝深陷,捧着碗的手如同鸡爪般嶙峋。滚烫的粥落入碗中,她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,喉头剧烈地滚动着。
“老人家,慢些喝,小心烫着。”王莽的声音温和而清晰,带着一种发自肺腑的关切。他甚至还微微弯下腰,凑近了些,仿佛怕老人听不清,“锅里还有,管够。朝廷……不会看着大家饿死的。”他的目光扫过老妪褴褛的衣衫和冻裂的赤脚,眉头紧锁,流露出深切的痛心。
“青天大老爷啊……安汉公……您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!”老妪的泪水混着脸上的污垢滚滚而下,她端着那碗滚烫的粥,如同捧着稀世珍宝,不顾烫嘴,猛地喝了一大口,随即被烫得连连吸气咳嗽,却依旧挣扎着哭喊出对王莽的感激,“老婆子我……给您磕头了!安汉公!安汉公活命之恩啊!”她作势就要跪下。
“使不得!老人家使不得!”王莽急忙伸手,稳稳地托住了老妪的手臂,阻止了她下跪的动作。他这个搀扶的动作,被周围无数双眼睛看到。
仿佛是点燃了引线,“安汉公!”、“活命之恩!”、“青天大老爷!”……此起彼伏的哭喊声、感激声、磕头声如同燃烧的野火,瞬间在长长的灾民队伍中爆开、蔓延!无数衣衫褴褛的身影朝着王莽的方向匍匐下去,黑压压一片,如同风吹麦浪。那声浪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,冲击着朱雀大街两侧的酒楼店铺,震得窗棂嗡嗡作响。一些官员和富户在远处酒楼凭窗眺望,见此情景,亦纷纷动容,交头接耳地赞叹着王莽的“仁德”。
王莽直起身,站在粥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