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4章 话题(3 / 4)

加入书签

州。”

随即看向王扬:“贤侄,你可是曾请谢四娘子引见,拜访慧绪师太吗?”

王扬欠身答道:“是。

侄儿早想谒见慧绪师太,一来是要请她诵经为先父再荐冥福,以尽追思之念。

二来是想借此机会,请教一下佛法。

可师太不见外客,所以只能托谢四娘子代为求恳。”

王揖叹道:“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’,难得你有这样的孝心”

说到这儿面露疑惑之色:“那你为什么不去啊?”

王扬一脸沉肃:“阿叔千里来荆,扬理应随侍左右,至于慧绪师太处,只能请谢四娘子代为转圜,等以后有机会,再行拜谒。”

众人闻此,尽皆感叹。

王揖看着王扬,表情亦“不得不”

有所动容。

至于王揖会怎么说?

没有悬念。

除了赶紧劝王扬赶快去,还有第二种选择吗?

王扬现在最缺的是什么?

是时间。

准备的时间。

六天后就是出使之日,如果他每天跟着王揖四处游览,哪有时间做准备?

所以他必须来一招金蝉脱壳,为自己赢得时间。

至于后续几天,王扬会向王揖致歉,说慧绪师太让他抄佛经祭父,那阿叔还能耽误他尽孝?

这金蝉脱壳虽然好用,但暂时只能小用,而不能大用。

所谓大用就是用在拒绝出使上,不管是装病还是找其他借口,只要设计得当,还是有可能成功的。

但这一来就容易引起巴东王的疑心。

一旦巴东王疑心王扬已经猜到他要灭口,那后续的手段只会更凌厉、更猛烈。

并且巴东王既然对他动了杀心,荆州城里便是险地,即便能躲过出使,那下一招呢?下下招呢?

太被动了,王扬不喜欢。

而他要转为主动的一个前提便是,他需要时间。

所以,当王扬顺利地辞别阿叔等人,飞快地下了南楼,上了谢星涵的车厢后,这才真正放松下来,靠在锦绣软垫上,看着谢小娘笑道:

“娘子一出手,妙笔轻挥解千愁!”

注:1席恭穆和殷昙粲在关于“北朝”

话题上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,席恭穆表现得比较明显,殷昙粲则有些隐晦,这其实也代表当时南朝士族的两种不同心态。

一种严守华夷之辨,对北朝殊无好感,另一种则以北朝立国已久,且有地理上的正统,不以华夷之别贬之。

更深一层的是则反映出当时的忠孝和家国观念。

魏晋南北朝时家的观念很重,孝的观念也很重,所以当时有一个流行的论题叫“君父先后论”

,君和父,孝和忠,到底谁排在前面?当时不少人的意见都是孝在忠前,父在君前。

而王慧龙家被杀净,孤身一人得免,为报家仇事北魏,从华夷之别的角度易受非议,但从孝的角度则无可厚非。

所以即便席恭穆厌北,在说到王慧龙投北朝时,也没有太苛责。

2保罗·福塞尔的引用见他的专著《格调: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》第七篇。

3王琰史中无传,不过也有蛛丝马迹可供考求。

《冥祥记·自序》云:“琰稚年在交趾至泰始末,琰移居乌衣。”

辽宁博物馆藏《万岁通天帖》中收王僧虔的《为王琰乞郡启》:“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,家贫,仰希江郢所统小郡,谨牒七月廿四日,臣王僧虔启。”

由是知其还京后住在乌衣巷,又曾为太子舍人,因家贫乞郡。

4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:“及鲁宗之子轨奔姚兴,后归国,云慧龙是王愉家竖僧彬所通生也。”

5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:“身殁后,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,依古墓而不坟,足藏齿而已。”

王洪军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