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吴声西曲(1 / 3)

加入书签

“本王就是从建康来的,要听吴声还用你们唱?换西曲!

本王要听正宗的西曲!”

“吴声”

和“西曲”

都是当时民间流行的音乐。

“吴声”

流行於以江浙地区为代表的长江下游一带,《子夜歌》便是吴声中的代表曲目。

而西曲则盛於长江中游的荆襄之地。

从乐理上来说,两都属於“清商乐”

的范畴,但曲目节奏和腔调唱法有别。

这种情况有点类似於“朋克”

和“蓝调”

,虽然同属於摇滚乐,具体风格却不相同。

由於江浙吴地是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,所以“吴声”

很早便进上流社会,形象逐渐雅化。

相比之下,“西曲”

的民间色彩仍然很重,在特定场合甚至被认为登不上大雅之堂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在这个王府宴席丶士大夫云集的场合,歌女们选择唱吴声,一来是为了不降格调,二来为了讨好巴东王,因为巴东王是建康人,想来更喜欢吴声。

谁成想王爷突然间要听西曲!

好在一些经典曲目平时都有排练,第一个出场的歌女立即用荆楚方言启声唱道:“莫愁在何处,莫愁石城西——”

歌声苍凉悠扬,彷佛从遥远之地传来的呼唤,诉说着古老的故事。

乐人们开始奏乐,乐声如寒风吹过荒野,卷起满地枯黄。

“莫愁在何处?莫愁石城西。

艇子打两桨,催送莫愁来——”

“闻欢下扬州,相送楚山头。

探手抱腰看,江水断不流!

探手抱腰看,江水断不流!”

“断——不——流——”

这几位歌女唱功相当之好,萧瑟忧伤的歌声在大殿中回荡,彷佛打城的潮水,一波一波地冲击着在场宾客的心灵。

哀婉的旋律,能让人好像看到一位孤独的女子,在山头痴痴地守望。

王扬突然想到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中刘邦对正在哭泣的戚夫人说的一句话:“为我楚舞,吾为若楚歌。”

或许,荆楚音乐从骨子里就带有一种深沉的忧伤感吧。

歌罢,巴东王问:“这曲子叫什麽名?”

歌女欠身答道:“回王爷,此曲名为《莫愁乐》。”

“歌词是谁写的。”

歌女回答不出来。

乐湛说道:

“这是民间歌谣,没有留下作姓名。

相传楚地有女子名莫愁,貌极美,善歌,与邻家少年定情。

少年为求前程远行,约定功成后迎娶莫愁,却不料行后莫愁家人犯罪,莫愁亦遭流放,没楚馆,为歌妓,红极一时。”

乐湛叹了口气,颇为感慨:

“这莫愁虽身在歌舞场,然为情郎守身,矢志不渝,苦觅情郎无果,唱声常哀怨。

十年後,情郎於馆中认出莫愁,为其赎身,两人返乡定居,一生恩爱,遂成荆楚佳话。”

“啊?还有後续?那这歌词怎麽这麽简单?”

巴东王问。

“自古流传的就这几句,唱的是莫愁和情郎分别的场面。”

巴东王有些扫兴:“重头戏就在妓馆相遇,没相遇没意思。”

突然有人应声道:“要相遇有什麽难的?王爷新御荆州,何用旧唱辞?”

巴东王循声一看,只见柳憕醉眼朦胧,一脸酒红,神态张狂之中又隐带失意之色。

巴东王喜道:“素闻四郎善诗,有捷才,举笔便成,无所改定。

今日为本王作新辞可好?”

“可以,但我要他和我一起写!”

柳憕醉醺醺地一指王扬。

王扬皱眉。

“阿深!

你醉了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