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卷末感言(1 / 2)
先感谢各位小夥伴的支持!
你们实在太可爱了!
!
!
其实大家从《荆州乱》的卷语就能感觉到,小王同学将要面临的困难挑战要比第一卷大得多。
我知道有些小夥伴希望看小王立即抹除所有弱点,原地起飞,走上巅峰,敌人一跳,反手按死;反派一碰,碾压成尘。
这麽写倒是轻松,但意思不大。
九层之台,起於累土,於更艰险之中开出一条路来,说不定别有一番风味?
很多时候,过程远比结果有趣。
小王同学是“活在南朝”
,这个“活”
字很重要。
我想藉由小王的经历来为小伙们展现一次沉浸式的穿越之旅,不是急急忙忙地向前赶,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南朝生活的方方面面,包括那个时代的饮食丶文学丶宗教丶政治丶风俗等等。
尽量做到一物之微,皆有所本;一餐之细,必有所据。
不说拿出写论文“升天入地求之遍”
的状态,但绝对正襟危坐,“闭门人海恣冥搜”
,不存在敷衍文字的现象。
我在写的过程中也在澄清一些网路上流传的历史谣言,不过这些谣言实在是太多了。
我一是澄清不过来,二是我对这种谣言知道的也不是很多。
上次说过一个辨别谣言的方法。
这次再说一个。
如果碰到看起很怀疑的论断,那就可以问一句“典出何处”
。
胡适的“实证精神”
很好,叫“有一分证据,说一分话”
。
没有文献支撑,何谈论断?
历史谣言一般分四种情况。
一是根本找不出文献支撑,纯是臆测。
二是结论扩大到文献所能支撑的范围以外。
三是只能对文献证据做肤浅式的理解,或是不知反证,或是孤证不立,或是不联系上下文,或是不考察证据出现的历史背景。
四是没有进行对文献证据进行文献学上的检视。
前三,大抵都不出“想当然”
三个字。
因为此三字最容易产生谣言,但只要我们多想几步便不容易被谣言所惑。
比如说“魏晋南北朝时盐是专卖的”
这个论断。
真是这样吗?是魏晋专卖,还是南北朝专卖?南朝和北朝都专卖吗?南朝宋齐梁陈每一朝都专卖吗?每一朝中的每个年份里,都在专卖吗?
“专卖”
又做何解?是只算朝廷直营,还是包含官商合营?南北朝里的专卖形式一直没有变过吗?用“专卖”
两字足够囊括这麽长时段的盐政政策吗?
大家看,只要多问几句,谣言的魅惑力就大大下降了。
至於第四点比较复杂。
即便古代文献中的证据也不能就此做准。
比如要用宋代的文献,去证唐代如何,就不如以唐代文献证唐代。
而唐代文献本身之间,也有性质差别,要根据写作时间的远近,文本体裁的不同,创作倾向和目的等等要素来做综合判断。
再进一步,甚至有时候正史未必比小说要“真”
,小说故事情节虽然是假的,但它却能反映出某种“真实性”
,比如曾经流行的某样情绪,某种观念,甚至某个谣言,都折射出当时的某种“真实”
。
而正史则时有修饰避讳之辞,这就需要用其他文献来与“正史”
进行“互动”
,从文本的“修辞”
与“缝隙”
处现隐秘。
这个话题谈起来一个学期都挡不住,就不说了。
最後我写一下这本书的写作缘起,作为本章感言的收尾,不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