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尚书答问(2 / 3)

加入书签

此类。

词义同於‘晏晏’,‘钦明文思安安’意思就是其钦明文思皆本於自然,非勉强得之。

《孔传》说此为‘安天下之当安’,实在牵强。”

“解得好,解得好!”

刘昭满面红光,对着信纸,连赞两声,然後继续问道:

“《皋陶谟》云‘蒸民乃粒’,郑注释‘粒’为“米”

,您斥为‘不辞’,何谓也?”

此时庾於陵已带着两个仆人进门,在王扬面前桌案上摆上茶具水果。

又亲手倒茶,恭敬地端给王扬。

王扬接过茶,谢了一声,答道:

“蒸民乃米,不成句子。

若引申‘粒’为‘食粒’之意,则无此用法。

《尚书·王制》云:‘西方曰戎,被表皮,有不粒食者矣。

’改成‘有不粒者矣’,可乎?”

刘昭双眼放光,忙问道:“那‘粒’字应该做何解呢?”

谢星涵也不自觉地倾身向前,等待回答。

“‘粒’乃假借《周颂》‘立我蒸民’之‘立’字。

《广雅》曰:‘立,成也。

’郑玄注《小司徒》云:‘成,定也。

’所以——”

刘昭又急急忙忙地跑到书架前找书,口中道:“不用管我,接着说!”

“所以‘蒸民乃粒’其实就是‘蒸民乃定’的意思。

故而《史记·夏本纪》作此四字为‘众民乃定’,乃取其大意言之。

再者联系上文,大禹治水,五谷可食,鸟兽可生,百货可用,此正是安定众民之意,绝非百姓饱食可以囊括,是知‘粒’绝非‘米粒’之意。”

王扬说完,房间内一时无言,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。

庾於陵插空问道:“王公子,您之前说郑玄注《小司徒》——”

“精彩!

真是精彩!”

刘昭啧啧赞叹,回到座位上,兴奋之情溢於言表:“这位公子训诂学的功夫很是精深啊!

颇有汉儒遗风!

不知尊师是谁?”

“训诂学”

在古代又被称为“小学”

,相当於今天的“语言学”

和“文字学”

训诂学兴盛於汉唐,展至清代则成蔚为大观之势。

王扬方才的回答融合的是清代“乾嘉学派”

的学术成果,刘昭虽为时代所限,不知道“乾嘉学派”

为何物,但却看出王扬两次回答的立论根基都在训诂学上,所以说他有“汉儒遗风”

,也不算说错。

“我的老师有很多”

王扬也没想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。

古代做学问很重视师承,像武侠小说里说老师不让说出姓名的事,基本不会出现,就算是隐士,也隐的是“人”

而不是“名”

,更何况是经师学者。

“转易多师?”

刘昭惊奇道。

经学里讲究一脉相承,跟随不同老师学习的情况不常见,尤其是一般人也找不到那麽多老师。

庾於陵提醒老师道:“王公子出身琅琊王氏。”

“哦?原来是‘大家子’!

怪不得!”

刘昭又惊又喜。

大家便是世家,“大家子”

是当时对世家公子的称呼之一。

谢星涵听到“琅琊王氏”

四字,轻轻皱眉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注:东汉以经学入仕,先有累世经学,而後有累世公卿,然後方有士族门第之产生。

故世家大族常保有不衰的经学传统。

钱穆以为士族维系门第绝不仅仅在於权财,还有学术和礼法,两者合为家教家风。

此说甚是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