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我家故物(2 / 2)
王扬双目半闭,拍着腿,洋洋诵道:
“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
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”
众人都觉莫名其妙,在场没人读过诗经,不知王扬念的是什麽,但念的是诗总还是能听出来的。
只是这音调甚是奇怪,和平常说话大不相同。
杜三爷皱眉:“你这是何意?”
王扬不理,继续诵道:“从孙子仲,平陈与宋。
不我以归,忧心有忡。”
杜三爷见多识广,听出王扬这音调鼻音厚重,音节较长,似乎和北方话有点像。
“爰居爰处?爰丧其马?於以求之?於林之下。”
王扬越念越兴起,众人在嗡鸣铿锵声中,逐渐听出了一些诗歌的韵律感。
真要继续向来下听时,诵诗声戛然而止。
一屋子人不解地看向王扬,王扬看向杜三爷:“明白了吗?”
杜三爷茫然:“这明白什麽?”
王扬面露倨傲之色:“此为‘洛生咏’,乃中原正音!
自五胡乱华,衣冠南渡,能做此音者少。
江南士族虽多,却只能作‘吴语’而已!
可於我而言,此乃我家故物,何难之有?”
南朝士族分为两部分,一是五胡乱华之後,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中原望族。
因为侨居江南,所以称为“侨姓”
。
比如琅琊王氏丶陈郡谢氏,都是侨姓的代表。
另一部分是从东吴时代起便世居江南的本土家族,他们被称为“吴姓”
。
士族内部一直存在一个鄙视链,即侨姓瞧不起吴姓。
不仅瞧不起他们的血统丶文化丶学问,就连口音也瞧不上。
所以尽管已经混居多代,但还是有一些中原旧族,坚持学习北音,不愿被吴语同化。
可随着时间推移,南北音交融混合是不可避免的事。
在这样的趋势下,“洛声咏”
便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“技能”
。
“洛生咏”
指的是东晋之前,洛阳太学生吟咏儒经时用的标准雅音,一般士族子弟根本不会,只有那些出身正统又有家学传承的侨姓高门,才能熏陶出会“洛声咏”
的子弟。
王扬可没机会被高门家学熏染,但他却接受过现代学术训练。
陈寅恪先生曾在《从史实论<切韵>》中指出隋代韵书《切韵》代表的是东晋南渡以前,洛阳旧音的系统。
所谓“洛阳旧音”
,指的便是“洛生咏”
的音读。
所以王扬念的“洛生咏”
,靠的便是现在还没有问世的《切韵》一书,虽不能完美复现标准洛音,却也相差不远。
一来时代已远,北音传承不正,洛声咏本来就难得正宗。
二来杜三爷既非音韵学大家,也非侨姓大族子弟,哪懂分辨什麽洛声咏?
不过他听过北方话,也听说过侨姓士族对所谓“中原正声”
的推崇,所以还是被王扬的这番“朗诵表演”
给震住了。
更重要的是,
这种谈判时候突然吟诗,直当满座无人的派头,真他娘的有大士族的气派啊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注:用“洛生咏”
震人可不是王扬的特例。
当年桓温设鸿门宴,广设甲兵,以胁朝士。
谢安当众作洛生咏,桓温“惮其旷远,乃趣解兵。”
(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)还有作者说里引的《南齐书》的史料,山獠准备杀张融吃肉,张融“作洛生咏,贼异之而不害也。”
也是其例。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