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与地方官的争论(2 / 3)
估算,恐怕还不到五百。
这个比例,是不是太高了?”
我直接抛出了初步测算的数据,这让钱副县长的脸色有些难看了。
吴县长终于放下了茶杯,脸上的笑容收敛了几分,语气也变得语重心长起来,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“点拨”
:“致远同志啊,你在省里大机关,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基层工作的复杂性。
我们清河是贫困县,底子薄,基础差。
不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,怎么改变落后面貌?怎么向上级交代?农民负担是重了点,这是暂时的,阵痛嘛!
等我们县里的工业展起来,财政宽裕了,自然就能反哺农业,减轻农民负担了。
这叫‘先予之后取之’的道理。”
他巧妙地偷换了概念,把对农民的额汲取,包装成了为了长远展不得已的“阵痛”
,并且暗示我不懂基层实际,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凝滞。
王老师在桌下轻轻碰了碰我的腿,示意我适可而止。
但我胸中那团火还在烧。
我想起李老栓那双浑浊又带着一丝期盼的眼睛,想起他小心翼翼递过来的那碗能照见人影的稀饭。
如果连真实情况都不敢说出来,那这次调研的意义何在?
我挺直了脊背,目光直视着吴县长:“吴县长,我明白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很难。
但是,‘阵痛’不能永远由最弱势的群体来承担。
展是为了人民,这个道理我们都懂。
如果展的代价是让一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,甚至动摇他们再生产的根基(比如卖掉稻种),那么这种展的可持续性在哪里?它的正当性又在哪里?”
我提到了“正当性”
这个词,虽然委婉,但已经触及了核心。
吴县长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,他不再看我,而是转向王伯年,语气冷淡了不少:“王处长,看来省里的同志对我们清河的工作,意见很大啊。
我们基层干部风里来雨里去,工作做得不到位,我们检讨。
但有些情况,可能也需要更全面地了解。”
他把皮球踢给了王老师,暗示我们调研不深入,或者带有偏见。
王老师赶紧打圆场,说我们只是反映一些看到的情况,供县里参考,最终报告会力求客观公正云云。
接下来的会议,就在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闷气氛中草草结束。
走出县政府大楼,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。
我心中的愤懑并未因争论而消散,反而更加沉重。
我原本以为,摆出事实,讲清道理,就能引起地方的重视。
现在看来,我太天真了。
他们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逻辑,一套用于应对上级检查、维护自身政绩的话语系统。
在这个系统里,农民个体的苦难,可以被宏大的展叙事和光鲜的数字轻易掩盖。
“怎么,还在生气?”
王老师的声音在旁边响起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。
“老师,他们明明知道问题所在,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承认?还要用那些大道理来搪塞?”
我语气里带着不解和委屈。
王老师叹了口气,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致远啊,你今天说的,道理上都对。
但你要明白,在基层,很多时候,‘政治’不仅仅是明辨是非,更是权衡利弊。
吴县长他们肩膀上扛着的,不仅是农民的口袋,还有全县干部的工资、上面的考核指标、他自己的乌纱帽。
你戳破他精心维护的数字泡沫,就等于否定他的政绩,动了他的根本利益。
他怎么可能轻易认账?”
他望着远处县政府那面飘扬的国旗,意味深长地说:“今天这场争论,你赢了道理,但他们……赢了场面。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